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7:29:58 阅读: 77次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多寶魚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多寶魚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畜牧業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畜牧業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說起大菱鮃,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,但是提起它的另一個商品名——“多寶魚”,大家可能就有所耳聞了。事實上,大菱鮃並不是國內的本土海水魚,最早是在1992年由中科院的雷院士從英國引到國內,至今已有29年的曆史。
多寶魚
大菱鮃是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貴魚種,俗稱歐洲比目魚,肉多刺少,口味鮮香,市場價格不菲。在引入我國10年之後,大菱鮃市場開始走俏,清蒸、紅燒、香煎等樣樣都能拿捏,逐漸成為了食客們尊貴身份的象征。在2005年的批發市場,大菱鮃的批發價高達60~80元/斤,有時甚至能達到上百元一斤,即便如此,飯店的老板還是搶著要,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。
大菱鮃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的?在引種之初,專家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攻克大菱鮃的人工繁殖技術。經過7年的艱苦攻關,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親魚培育、生殖調控等試驗,終於在1999年突破了批量化育苗技術。在當年下半年,山東省萊州市的養殖企業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養殖試驗。到了本世紀初,國內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工廠化養殖模式。
國產大菱鮃養出來了,但起初在市場上卻並不受歡迎。從外表上來看,大菱鮃具有鮃鰈類生物生物的典型特征:身體扁平,背部布滿褐色或黑色斑點,頭部扁塌,口眼歪斜,賣相不佳。由於長相醜陋,很多消費者並不買大菱鮃的賬,經銷商們也因此碰了一鼻子灰。
為了打開市場,當務之急是給大菱鮃取一個本土化的商品名。究竟叫什麽名字好呢?廣東的商人們給出了答案,他們將大菱鮃的英文名turbot音譯過來,就成了“多寶魚”,寓意“多寶多福,年年有餘”。相比於大菱鮃,“多寶魚”的稱呼更接地氣,也更討喜,消費者們口口相傳,很快就打開了知名度。
多寶魚養殖
與此同時,經銷商以“肉多刺少、口味鮮甜、老少皆宜”為賣點,將多寶魚一舉推銷到了上海等地的星級酒店,引起了強烈反響。在上海的銅川水產市場,1~2斤的多寶魚居多,3~4斤也不少見,關鍵是價格長期居高不下,多次突破百元大關。從2000年開始,多寶魚的火爆程度趨於瘋狂,成了高端海產行業的一匹“黑馬”。
這一點可以從養殖產量上也能夠看出。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,多寶魚在2003年的產量隻有3.6萬噸,被市場接納後,2004年就飆升到5.7萬噸,2005年進一步升高到7.6萬噸,短短2年間產量就提高了一倍多。
據調查,2005年時全國沿海養殖多寶魚的企業有將近700家(其中有300家都集中在山東省),養殖總麵積500萬㎡,總產值超40億人民幣。至此,外來的多寶魚似乎已經站穩了腳跟,但出人意料的是,一場致命的危機正悄然來臨。
“多寶魚事件”爆發2006年11月17日,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對現售的海產品例行抽檢,采樣地點包括各大超市的冷鮮海產區、批發市場以及部分餐飲單位。在抽查的30多條冰鮮多寶魚樣品中,全部檢出了硝基呋喃類代謝物,有些樣品還檢出了孔雀石綠、環丙沙星等禁用漁藥的殘留。
事件爆發後,上海銅川市場的多寶魚大部分被退回山東
隨即,上海市食品監督管理部門向廣大消費者發出了嚴肅警告:慎食多寶魚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。當天,國家藥監局向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河北、廣東、遼寧等地的藥監局發出緊急通知,要求各地組織漁業監管人員針對各地市場上的多寶魚進行專項抽檢,不少地區也檢出了藥殘超標。
11月19日,山東省發出通知:暫停全省多寶魚的捕撈和銷售。11月20日,北京市也發出通告:決定在全市範圍內禁止多寶魚的銷售。禁令通告接二連三地發布,導致整個多寶魚產業陷入了巨大的危機。
經農業部立項調查,藥殘事件的源頭追溯到了山東省日照、煙台的3家養殖企業。在養殖過程中,企業違規使用了孔雀石綠、氯黴素、硝基呋喃類等違禁獸藥,最終造成了多寶魚的藥殘超標。根據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》等相關規定,3家涉事企業的水產品均被全部銷毀,還被予以嚴重的罰款懲戒。
那麽問題來了,養殖企業明知是禁藥,為什麽還冒險使用呢?
首先,經過多年的人工繁殖,多寶魚的種質資源出現了退化,近親繁殖嚴重,抗病力也大幅降低。尤其是在高密度養殖的大棚車間內,魚群很容易爆發細菌疾病。為了減少風險、提高養殖成功率,很多養殖戶開始大劑量使用禁藥,從而達到盈利目的。
第二,禁藥的成本很低,而且效果顯著。以孔雀石綠為例,這種漁藥在殺滅真菌、細菌以及寄生蟲方麵具有極佳的效果,可以預防白點病、爛鰓病、水黴病、車輪蟲等十幾種魚病,價格便宜,效果立竿見影,因此在民間的名氣很大,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。
曾經紅極一時的多寶魚,現在怎麽樣了?從漁民的角度來看,養殖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賺錢。而多寶魚苗種價格貴,養殖成本高,很容易因為病害問題功虧一簣——在這樣的背景下,使用違禁藥物就成了養殖戶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對於此事件,市場監督部門也有一定責任,監督抽檢力度低,對無公害產品的認證沒有落實到位,水產品市場的準入製度也不完善,這些問題都在“多寶魚事件”後暴露得一覽無餘。
曾經的多寶魚產業可謂是如日中天,被很多人視為“潛力股”,但“多寶魚事件”發生後,消費者的態度隨即出現了360度大反轉:原先上百元一斤的多寶魚,如今即便以5元的低價賤賣也是無人問津。據粗略估計,山東的養殖企業因此虧損了十幾個億,全國的多寶魚產業也跌落穀底。
事實上,上海等地檢測出的硝基呋喃代謝物,其最高濃度隻有1ppm。據此推算,每人一天要吃1.5公斤的多寶魚,連續吃上2年以上才能達到致癌濃度。但此事件已經給消費者留下了心理陰影,根本之策還是要從源頭上整治養殖業和漁藥銷售行業,嚴格把控質量關,做好食品安全質量檢驗,逐步打消消費者的顧慮。
風波過後,上海逐步恢複多寶魚的銷售
在品質的控製上,遼寧省的做法頗為業內稱道。大連等地的養殖場創造出了新的養殖模式:通過打海水井抽取地下50~60m深的深井岩水來養殖多寶魚,水溫常年維持在14℃左右。在低溫下,多寶魚更不容易發病,而且深層井水的水質更加優良,養殖成功率得以大幅提升,徹底告別了孔雀石綠等違禁藥物。更何況,隨著各地監管和打擊力度加強,養殖戶也不敢再亂用漁藥。
2008年,全國多寶魚的養殖產量恢複到了7.8萬噸,其中山東省“元氣大傷”,逐漸失去優勢,遼寧省的發展勢頭卻越來越猛。到2017年,遼寧的多寶魚產量達到了4.7萬噸,超過了山東的4.06萬噸,成為了國內多寶魚產業的新晉上位者。
截止到2020年,全國多寶魚的養殖總產量達到11萬噸(遼寧穩居榜首),比2003年增加了7.4萬噸。至於未來的多寶魚產業能否繼續壯大,還有待於市場和時間的進一步檢驗,在這當中,商品魚的質量安全依然起著決定作用。
總之,對於多寶魚這樣一塊“金字招牌”,隻有打牢了品質的根基,產業才能走得更遠!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